简单说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即使不热也出汗,醒后汗止。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症。中医讲:“汗血同源”,如果出汗太多会耗血,所以盗汗不是小问题,应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盗汗是由于阴虚内热,不能固摄津液所致。治疗盗汗的方子很多,太复杂的方子不方便我们普通人选择,这里推荐一个治疗盗汗的偏方,适合所有盗汗的人服用,而且三五天即可见效,它就是——桑叶。
桑叶,味甘,性寒,具有祛风清热、清肝明目、养阴润燥的功效,因此,能够治疗盗汗。
医案1宋代《夷坚志》记载:严州山寺曾暂住有一位游僧,形体羸瘦,饮食极少,每晚入睡后.总是遍身汗出,第二日晨起,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据游僧说,这样的情况已有20年,诸药用尽,终不见效。寺中一位监寺僧云:”吾有绝妙验方,为汝治之。”三日后,游僧多年的痼疾竟痊愈了。到底是什么神药?实际上,就是独味桑叶:取霜桑叶一味,焙干碾末,每日2钱(6克),空腹用温水调服。
医案2在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就记载着桑叶治盗汗的用法: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用米汤送服,空腹服用),最止盗汗。
医案3明末清初的名医傅青主,擅长用桑叶来止汗,称桑叶是“收汗之妙品”,在他拟定的“止汗神丹”、“遏汗丸”、“止汗定神丹”等治疗配方中,都选用了桑叶。
医案4近代名医魏龙骧,曾治一35岁男子,每夜12点左右全身汗出如洗,衣被皆湿透,一年来采用各种方法均未见效。他借鉴古人用桑叶止汗的经验,嘱病人每日吞服桑叶粉末2钱(6克),用米汤送服。服药3天后,患者夜汗顿止。后来,他将这一方法用于其它盗汗病人,均取得良效。他感叹说:“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
从以上医案来看,桑叶用于盗汗效果是相当不错的。至于其治疗盗汗的作用机理,《本草经疏》曾作分析: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结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第一个医案,老和尚用的是“霜桑叶”,第二个医案是鲜桑叶焙干后直接用的,后面两个医案没有明确说是用的霜桑叶还是鲜桑叶。一般来说入药的是霜桑叶,也就是打过霜以后采摘的桑叶。两者有什么差别,我查了半天资料也没查出来,不过中药讲究药材道地,产地和采摘的时间都有讲究,既然老祖先认为霜桑叶效果好,肯定和鲜桑叶在功效上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你买不到霜桑叶,用鲜桑叶晒干后服用也行,止汗的效果也不差。
晚上出汗叫盗汗,那白天出汗叫什么呢?有的人明明不感觉热,可是即使坐着不动或稍动就哗哗地淌汗,这就叫做自汗。自汗和盗汗的原因不同,刚才讲过,盗汗是由于阴虚导致的,而自汗则是因为气虚。气虚无法固摄住气血的外泄,就以汗的形式流失了。经常自汗也是很伤血的,所以自汗也要引起重视。同样可以用这个偏方:每次服用3克桑叶粉,每天2次,最好是用米汤送服,效果最快。
有些孩子刚睡觉时头上会出汗,睡着后一会儿汗就落了,这是不是盗汗呢?这不是盗汗,不需要治疗,是正常现象。孩子是纯阳之体,阳气很盛,刚睡着时阳气还没有完全潜藏,所以就出汗,睡熟后阳气潜藏好了汗就落了。
那孩子后背出汗呢?孩子后背出汗也不需要治疗,大多是因为被子太厚了。
桑叶不仅是能止汗,还能生发,我家的乌发膏里就有霜桑叶这味药。还有减肥、消肿、治疗痤疮、去痰利咽、清肝明目、治疗手足麻木、降血糖的作用。限于篇幅的原因,今天就不展开说了,看完这篇小文章,大家记住桑叶能止汗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我知道你们要问:什么人不适合吃桑叶?
桑叶性寒,所以脾胃虚寒、大便软烂的人不宜服用;脾胃健康的人也不宜长期服用,应汗止即停。月经期要暂停。
精彩文章回顾
脚气啊脚气,我要放大招治好你
这些情况,提示你得了冠心病
去痰妙方——三子养亲汤
祛湿泡脚方
丝瓜浑身都是药,从头到脚清热*
脱发、须发早白,喝乌发养发膏准没错,了解这个东东戳此图左下方蓝字“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