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因为老人的经验阅历可以为许多年轻人提供很多便利,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此外,老人们所告诫后辈的哲理,有许多都是他们的长辈代代相传下来的,通常这些告诫当中,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
现如今,在许多农村当中,常常会听到老人这样的告诫晚辈:“宁可试人棺材,切莫试人鞋。”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中又包含有哪些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一下。
0宁可试人棺
棺材在如今的许多人眼中是一种不吉利的东西,因为它是逝者才会用到的,经常与亡者相伴。
可是在古代,棺材却并不被大多数人排斥。
棺材、棺材、升官发财,因为棺材这两个字的发音与官、财两个字相同,所以有许多人将棺材视为好运的象征。
相传,在古代许多经商之人,或者想要在仕途之中有所成就的人,都将见到棺材当做是一个好兆头。
同现在不同的是,在古代许多棺材并不是在老人将死之时做出来的,而是在老人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就会去棺材铺中给自己定做一个棺材,以备不时之需,而这其中有两个缘由。
第一,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而且又战乱不断,老人们担心在自己故去之时,子女不在身边,并不能及时地为自己料理后事,因此提前给自己子定做一口棺材。
这样当自己故去之时,邻里只要将自己的尸身放入到棺材之中就好,避免无人给自己“善后”。
此外,自己定做的棺材,无论大小还是款式,都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意。
第二,在古人的印象当中,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做好棺材,那么在到了那个世界之后也会非常体面。
值得一提的是,棺材虽然属于私人物品,但是也会被人“试用”。
相传,那时许多参加科考的书生都会在出发之前打听谁家有新做出来的棺材。
如果找到他们宁愿花钱,也要替棺材的主人躺在里面“试一下”。
这当然不是为了舒服,而是为了套一个“升官”的彩头。如果没有“试用”到棺材,就会被视为“无棺”(无官),那样就会大大地打击考生的信心。
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一个让人忌讳的棺材在古代还有这么多的说道,甚至还会有宁愿人花钱也要去躺在里面“试一下”。
连棺材都能试,还有什么不能试的吗?别说,还真有一样,那就是不能是别人的鞋。这是为什么呢?
02莫试别人鞋
如今人们在买鞋的时候都会先试一下鞋的大小,以及自己穿上之后是否舒适,试完之后哪怕不买,营业员也不会说什么。
可是,在古代,试鞋可是一个忌讳。
首先,由于古代的技术有限,那时的鞋子多是由人工缝制的,因此耐用程度不如现在,稍微不注意就会对鞋子造成破损。
其次,古代鞋子的透气程度非常的差,再加上人们通常都要进行劳作,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引发一些脚部疾病,比如脚癣、脚气等等。
不过,人们虽然会感到不适,却很少用人会因为这点“小事”而请大夫治疗。
因此,如果鞋子被别人试过之后,就很容易沾染上脚气,这样的鞋子也就卖不出去了,所以卖鞋子的人,是不会允许别人试鞋的。
不光是试鞋,就连借鞋也是很少有人会那么去做的。
就算排除了“脚气”的因素,鞋子也属于贴身物品,是不方便借人的。
在古人的意识当中,穿别人穿过的鞋子,就相当于穿“穿破鞋”“穿旧鞋”,与如今“搞破鞋”的说法有些类似。
于是,人们宁愿赤着脚走在地上,也不愿意向别人借鞋穿。
而且因为鞋与邪因同,所以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穿了别人的鞋子,哪怕只是试了别人的鞋子,那么鞋子原先的主人,就会把他身上的邪转移到你的身上,会十分的不吉利。
同时,宁可赤脚走路,也不向他人借鞋的行为,也被认为是一种坚强、不屈服、自立的表象。
综上所述,才有了“莫试他人鞋”的说法流传至今。
03辩证的来看待老话
“宁试他人棺,莫试他人鞋。”
这看起来只是告诉人们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教导,但是其中蕴含的,则是无数人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以及许多典故。
如果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意思,只是单纯地从字面上去解读,那么不仅会辜负了前人的一片苦心,稍有不慎还会贻笑大方。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前辈们,用一句句俗语、老话、谚语,将他们的经验、智慧传承下来,为的就是让后人们可以明事理、知事故。
如今这样的谚俗语、老话已经遍布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教人勤奋的“笨鸟先飞”,教人不要狂妄地“枪打出头鸟”,教人保护自己的“狼怕一托,狗怕一模”等等。
这每一句俗语代表的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俗语所表达的内容与当时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需要我们去辩证地去看待这些俗语。
有的时候不是这些俗语表达得不对,而是我们还没有理解这些俗语中蕴含的真正寓意。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