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剧的双重现实
7月7日,在北京玫瑰之名艺术中心上演了北京流火帐篷剧社演出的帐篷剧《赛博格?堂吉诃德》。演出几天场场爆满,人群塞满了狭小的帐篷空间,在这个炎热的夏日,观众挤在混着泥土的帐篷空间里,坐在演员们自己制作的长条木板凳上。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密集的语言、丰富的肢体、意想不到的舞台设置,令观众走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空间。魔幻的现实《赛博格?堂吉诃德》的舞台背景是未来的某个即将拆迁的城中村,这里居住着一群被城市遗忘的人。他们有捡拾垃圾的精卫、寻找丢失了孩子的失语症患者刑天、开了一间赛博格诊所的女娲、在赛博格治疗的幻想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雪人夜帝,还有工地工人有来有去、片区小警察堂吉诃德、一位失忆的女堂吉诃德……用一位小观众的话说:“这些人都是病人,他们来到女娲的赛博格诊所,接受治疗。”这个赛博格诊所好像一个暂时的庇护所,接纳了村中的伤痛者。除了赛博格诊所,剧中的一男一女扮演的堂吉诃德不时穿插在剧中,或者与拆迁的庞大机器搏斗,或者与只能向下的升降梯打斗,她/他都称自己是来自西班牙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都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拯救这个世界。帐篷里的世界是一个被逼到绝境的小村。这里人们或者疯狂、或者执拗、或者充满幻想、或者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可是他们又聚集到帐篷中,期待着什么事情可以发生。这时帐篷可能又成为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将人们带向一个未知的空间。嘶吼的声音
嘹亮的歌声《赛博格?堂吉诃德》剧中的演员们发声方法都很相似,嘶吼一般的声音,有时不得不躬下身子让声音可以传得更远、更大。如此震撼的声音,也伴随着漫天的口水,让前座的观众躲不及防。这种发声方式是帐篷剧独特的地方。因为帐篷剧当初在日本兴起的时候,多搭在嘈杂的地方,看戏的人们也经常说话,或者帐篷外面随时进来各色人等,为了更加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帐篷剧演员不得不用嘶吼的方式争夺帐篷空间。久而久之,帐篷剧形成了这样独特的发声方式。看惯了戏剧表演腔的观众可能很难适应如此激烈的表达方式,演员们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也耗尽了体力。可是这些声嘶力竭的呐喊,恰恰与奇幻的堂吉诃德以及痛苦的人们非常契合。敞开的帐篷
重叠的现实帐篷剧的一大魅力就是多变的帐篷舞台。帐篷舞台分三层,演员可以从任何一层出场,一个人工升降梯,每次当演员从上面落下,都好像摇摇欲坠地跌落在这个世界。最为惊奇的是,最后帐篷从后面打开了,人工雨水从帐篷顶端落下,观众从帐篷的后面直接来到场外,这时剧场里的世界竟然和现实的世界巧妙地对接了,给观众一个开放的结局:戏剧结束了,而我们的现实并未终止,戏剧正在上演。打开的帐篷,打开了一个通往现实世界的出口,观众与戏中人一起走出去,怀着对戏剧的思考,重新回到了现实。帐篷中的现实与现实的现实重叠在了一起。帐篷剧由日本当代最具创造力的帐篷剧导演和演员樱井大造在2007年带到北京,至今已经有6年了。2007年,帐篷搭建在北京九个剧场门前,那时当帐篷打开的时候观众可以看到闪烁着光芒的新央视大楼。2010年,帐篷搭建在离机场不远的北京皮村。当帐篷打开的时候,可以看到飞机从头顶划过,隆隆的声音与嘶吼的歌声混在一起。今年,帐篷剧在北京798艺术区搭建起了城中村,四周是各色的文艺青年和艺术展览。走出帐篷,在时空交错中我们也就理解了帐篷剧的含义:在一个现实的地方重建一个新的现实,一个人们忽略的现实。帐篷无法给我们一个新世界,但却可以让我们暂时回到这个世界的底部,告诉我们世界来自哪里,去向何方。